在国产网络、服务器产品开始超越国外品牌、可以与巨头的产品一争高下时,存储市场的90%却仍被国外厂商占领,中端和高端存储更几乎被外商垄断,一道很难跨越的“门槛”似乎横亘在国内厂商面前。但现在,局面开始出现突破。
据Garter的最新统计报告,2013年第四季度,华为存储在中国区销售收入、销售套数、销售容量以及Q1~Q4全球市场平均增长率、中国市场平均增长率五个方面均领先于友商,其中销售收入超过EMC排名第一,销售套数和销售容量赶超戴尔排名第一。同时,在2013年,华为存储还刷新了两个世界纪录:具有业内唯一100万IOPS的高端存储,还有业内唯一500万OPS大数据存储。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取得如此佳绩,华为已然跻身全球顶尖存储厂商行列。
自主努力把控三要素
“高端存储以前一直被几大国际巨头把控,被称为‘皇冠上的明珠’,代表了一个存储厂商的最高水平。”华为IT存储产品线副总裁孟广斌说,具备高端存储能力就能进入存储领域的第一阵营,华为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前进的。
在研发投入方面,华为存储已经累计投入了20亿美元 ,除了拥有位于成都的存储研发基地,在深圳、北京、杭州等地都有存储布局,在美国硅谷、欧洲等海外国家和地区也有存储研发机构,以全球设有5大研发中心的坚实准备摆出了全球拓展的态势。同时,目前华为有2万人致力于IT领域的专利开发,其中存储领域的研发人员超过了3000人,已取得国内国际专利800多项,并通过与国际核心标准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了30多项标准的制订工作中,在存储领域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。
孟广斌认为,想具备高端存储能力,三个要素必不可少。首先是整体设计能力。一味照抄别人是不现实的,想做出好产品,就必须具备自主设计的能力;其次是复杂软件和硬件的研发及整合能力。因为从软件角度来看,上千万规模的一套系统如果要高效地运作起来,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整合工作,缺乏相关能力是不行的;第三是测试能力。孟广斌表示华为每一套产品上网测试的周期都非常长,除了在研发过程中的大量测试,还有单位测试、模块级测试等等。正是因为将这三大要素掌控在了手中,华为的高端存储之路拥有了坚实的底气和基础。
此外,大数据时代对存储设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,孟广斌表示,华为存储主要通过两项关键技术来提升产品性能。一是智能交换矩阵。这种方式能够利用空闲的处理器来进行计算,提升整体计算能力;二是华为RAID 2.0+技术,其能够把硬盘切分成很多块,在此基础上做成RAID,使几百块硬盘能够进行相互呼应,提升整体存储性能。
可靠的实力令华为存储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。去年,作为华为高端存储旗舰产品的华为OceanStor 18000,仅上市1年时间便销售出了151套,其中国内出货150套,海外出货1套;另一款高端产品OceanStor 9000则拿下中央电视台媒资库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大客户。这切实证明了华为存储的强大。
不断走向“融合”
除了产品性能方面的优势,华为存储在在绿色节能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。“在CPU、硬盘、风扇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大量研究,也做了一些创新和相应的技术改进。”华为存储产品线高级营销经理李义陶说,例如,华为高端存储在散热方面,并不是靠空调,而是靠液体散热,可以降低80%的热耗,同时还采用智能休眠技术,在机器不工作的时候将功耗降到最低。而针对中国本土存储市场的需求,华为存储产品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,如根据中国不同的地理情况,研发出了多项适合国内用户的技术,包括抗震设计,以及针对国内大气中硫元素较多而研制出的抗腐蚀硬盘等。此外,华为存储还在处理器、SSD、加速卡等领域都已经投入了大规模的研发,为未来做了充分准备。
对于存储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,孟广斌认为,存储会走向“融合”,走向一种软硬件定义的模式。“以前承载核心应用之外,以前很多客户希望一套存储系统配合一套应用,现在高端系统价格往下走之后,可以接受高端系统承载更多应用。”孟广斌说,华为一直提倡“融合”的理念,这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融合,如接口融合,即在一套系统内同时支持SAN、NAS和对象存储;高中低端的融合,即将高端多控技术延伸到中低端设备,从双控向多控演进;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合,即主存、分析和归档一体化,数据自由流动;产品线的融合,包括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和安全整合成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。这些产品、技术、解决方案之间的融合,以及华为内部IT产品线和外部IT产品之间的融合,让IT更简化、高效IT,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。“IT产品线有若干个产品,每一个产品就像一个指头,如果这些手指在一个手掌内,相互配合,互联互通,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。这是华为自己的优势,也符合客户的利益。”
此外,对于云存储的趋势,孟广斌表示,高端存储能满足非常高的性能要求,对应用运行也有强有力的保证。虽然现在云化的趋势很明显,但是高端存储产品形态将长期存在,更多地承载企业私有云引擎的作用。而华为目前也在对存储产品进行云化,进行一些业务的整合,也会有一个“云”的核心。
阅读和此文章类似的: 全球云计算